
1.本技術涉及背光模組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反射組件、背光模組、顯示模組及顯示裝置。
背景技術:2.背光模組是位于液晶顯示器背后的一種提供光源的器件,它的發光效果將直接影響到液晶顯示模塊視覺效果。液晶本身并不發光,它顯示圖形或字符是它對背光模組產生的光線調制的結果。
3.現有技術中,背光模組通常利用反射結構,將發光二極管等光源發出的光線進行反射來提供光源。如何保證反射結構反射均勻,提高背光模組發光的均勻性,一直是業內的研究方向。
技術實現要素:4.鑒于上述問題,本技術提供一種反射組件、背光模組、顯示模組及顯示裝置,該反射組件能夠減小發生變形的可能,有利于反射的均勻性。
5.第一方面,本技術提供一種反射組件,該反射組件包括反射罩,反射罩包括主體區和周邊區,周邊區圍繞主體區分布,主體區包括呈陣列分布的多個主體反射單元,周邊區包括環繞主體區分布的多個邊緣反射單元,反射罩包括用于反射光線的反射面;主體反射單元包括第一反射杯;邊緣反射單元包括第二反射杯和連接于相鄰第二反射杯之間的連接部,連接部背向反射面的一側表面為具有預設面積s的平面,邊緣反射單元通過平面粘接固定于支撐體。
6.通過上述結構,邊緣反射單元通過平面粘接固定于支撐體,平面增大了邊緣反射單元與支撐體的粘接面積,加強了周邊區與支撐體的連接強度,從而加強了周邊區的結構強度,減小了周邊區在高溫等環境下的變形的可能,有利于該反射組件反射的均勻性。
7.在本技術一些實施例所提供的反射組件中,第一反射杯包括相互連接的第一反射底和第一反射壁,第一反射底和第一反射壁圍成第一反射空間,第一反射底和第一反射壁朝向第一反射空間的表面形成第一反射面,第一反射底朝向支撐體的表面作為具有預設面積s1的第一粘接面粘接固定于支撐體,使得支撐體能夠通過第一反射底對第一反射杯進行支撐,有利于維持反射罩主體區的結構穩定。
8.在本技術一些實施例所提供的反射組件中,第二反射杯包括相互連接的第二反射底和第二反射壁,第二反射底和第二反射壁圍成第二反射空間,第二反射底和第二反射壁朝向第二反射空間的表面形成第二反射面,第二反射底朝向支撐體的表面作為具有預設面積s2的第二粘接面粘接固定于支撐體,使得支撐體能夠通過第二反射底對第二反射杯進行支撐,有利于維持反射罩周邊區的結構穩定。
9.在本技術一些實施例所提供的反射組件中,邊緣反射單元與支撐體粘接面積m1=x*s+y*s2,且m1/y≥s1,其中,x為邊緣反射單元中平面的數量,y為邊緣反射單元中第二反
射杯的數量,
10.通過上述技術方案,使得均分至每個第二反射杯上用于與支撐體粘接的面積大于等于每個第一反射杯上用于與支撐體粘接的面積,使得邊緣反射單元與支撐體的粘接強度大于等于主體反射單元與支撐體的粘接強度,有利于使反射罩中的周邊區與支撐體的連接強度大于等于主體區的連接強度,能夠有效減小周邊區在高溫等環境下發生翹曲等變形的可能,有利于該反射組件反射的均勻性,從而提高該反射組件的光學效果。
11.在本技術一些實施例所提供的反射組件中,邊緣反射單元包括第一子單元和第二子單元,第一子單元位于反射組件的四個頂角處,第二子單元在兩個第一子單元之間成行或成列排列;第一子單元在支撐體上的投影面積為第二子單元在支撐體上的投影面積的兩倍,第二子單元在支撐體上的投影面積為主體反射單元在支撐體上的投影面積的兩倍。
12.在本技術一些實施例所提供的反射組件中,第一子單元包括四個呈陣列分布的第二反射杯,相鄰兩個第二反射杯之間連接有連接部;第二子單元包括兩個第二反射杯和連接于兩個第二反射杯之間的連接部。
13.上述布置方式,有利于使反射罩中的第一反射杯和第二反射杯成行或成列排列,便于反射罩的結構布置。
14.在本技術一些實施例所提供的反射組件中,連接部朝向反射面的一側表面上設有用于反射光線的補償反射面,補償反射面的面積為a1,第二反射壁上的第二反射面的面積為a2,a1≥a2/5,有效增大了連接部中補償反射面的反射面積,增強了連接部的反射效果。
15.在本技術一些實施例所提供的反射組件中,補償反射面與第二反射底上的第二反射面的夾角為b1,第二反射壁上的第二反射面與第二反射底上的第二反射面的夾角為b2,90
°
≤b1=b2≤120
°
,有利于增大第二反射底與支撐體的粘接面積,提高邊緣反射單元與支撐體的連接強度。
16.在本技術一些實施例所提供的反射組件中,第一反射底設有第一安裝孔,發光器件通過第一安裝孔伸入第一反射空間;第二反射底設有第二安裝孔,發光器件通過第二安裝孔伸入第二反射空間,使得發光器件能夠安裝于第一反射空間和第二反射空間中。
17.在本技術一些實施例所提供的反射組件中,還包括圍繞反射罩的框架,框架上設有凸起,凸起配置為伸向反射罩,凸起將第二反射杯按壓于支撐體上,框架利用凸起將第二反射杯的邊沿按壓于支撐體上,能夠減緩第二反射杯的邊沿發生翹曲等變形。
18.在本技術一些實施例所提供的反射組件中,還包括用于反射光線的反射片,反射片連接于框架遠離支撐體的側面,反射片能夠對邊緣反射單元反射的發光器件的光進行補償,有利于提高該反射組件的反光效率,使反射組件的邊沿反光強度盡量與內部反光強度一致,有利于提高該反射組件反光的均勻性。
19.在本技術一些實施例所提供的反射組件中,凸起在支撐體上的投影與第二安裝孔在支撐體上的投影相離,能夠防止凸起遮擋第二安裝孔,減小了凸起與第二安裝孔中的發光器件發生干涉的可能。
20.在本技術一些實施例所提供的反射組件中,主體反射單元通過支撐部連接于相鄰的主體反射單元或邊緣反射單元,反射組件還包括支撐件,支撐件連接于支撐體,支撐件形成多個容置空間,主體反射單元和邊緣反射單元均置于容置空間,支撐件支撐于支撐部。
21.支撐件實現了對反射罩的支撐,加強了反射罩中部區域與支撐體的連接強度,從
而加強了反射罩的結構強度,減小了反射罩中部區域在高溫等環境下發生榻縮等變形的可能,有利于提高該反射組件反射的均勻性。
22.在本技術一些實施例所提供的反射組件中,支撐件包括多個間隔設置的第一支板和多個間隔設置的第二支板,第一支板和第二支板相互連接圍成容置空間。
23.在本技術一些實施例所提供的反射組件中,支撐部設有插槽,插槽與第一支板和第二支板對應設置,第一支板和第二支板插接于插槽。
24.第二方面,本技術提供一種背光模組,該背光模組包括發光器件、支撐體和上述任一技術方案所提供的反射組件,反射罩和發光器件均連接于支撐體,發光器件設置于反射罩中。
25.第三方面,本技術提供一種顯示模組,該顯示模組包括前述技術方案所提供的背光模組。
26.第三方面,本技術提供一種顯示裝置,該顯示裝置包括前述技術方案所提供的顯示模組。
27.本公開的實施例提供的技術方案至少帶來以下有益效果:
28.本技術提供了一種反射組件,該反射組件包括反射罩,反射罩上設有反射光線的反射面,反射罩的周邊區圍繞主體區分布,周邊區包括環繞主體區分布的多個邊緣反射單元,邊緣反射單元中相鄰的第二反射杯通過連接部連接,連接部背向反射面的一側表面為具有預設面積s的平面,邊緣反射單元通過平面粘接固定于支撐體,平面增大了邊緣反射單元與支撐體的粘接面積,加強了周邊區與支撐體的連接強度,從而加強了周邊區的結構強度,減小了周邊區在高溫等環境下的變形的可能,有利于該反射組件反射的均勻性。
29.本技術提供了一種背光模組,該背光模組包括發光器件、支撐體和前述技術方案所提供的反射組件,發光器件設置于反射罩中,反射罩和發光器件均連接于支撐體。由于該背光模組包括前述技術方案所提供的反射組件,該背光模組發出的光線具有較高的均勻性。
30.本技術提供了一種顯示模組,由于該顯示模組包括前述技術方案所提供的背光模組,該顯示模組的顯示效果較為均勻。
31.本技術提供了一種顯示裝置,由于該顯示裝置包括前述技術方案所提供的顯示模組,該顯示裝置的顯示效果較為均勻,有利于提高用戶的使用體驗。
32.上述說明僅是本技術技術方案的概述,為了能夠更清楚了解本技術的技術手段,而可依照說明書的內容予以實施,并且為了讓本技術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優點能夠更明顯易懂,以下特舉本技術的具體實施方式。
附圖說明
33.通過閱讀下文優選實施方式的詳細描述,各種其他的優點和益處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將變得清楚明了。附圖僅用于示出優選實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認為是對本技術的限制。而且在整個附圖中,用相同的參考符號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圖中:
34.圖1為本技術一些實施例所提供的反射組件的俯視圖;
35.圖2為本技術一些實施例所提供的部分反射罩的結構示意圖;
36.圖3為本技術一些實施例所提供的部分反射組件的結構示意圖;
37.圖4為本技術一些實施例所提供的支撐件的俯視圖;
38.圖5為本技術一些實施例所提供的支撐件和框架連接后的結構示意圖。
39.具體實施方式中的附圖標號如下:
40.1、反射罩;10、支撐體;12、主體反射單元;121、第一反射杯;1211、第一反射底;12111、第一安裝孔;1212、第一反射壁;1213、第一反射空間;1214、第一反射面;13、邊緣反射單元;131、第二反射杯;1311、第二反射底;13111、第二安裝孔;1312、第二反射壁;1313、第二反射空間;1314、第二反射面;14、連接部;141、補償反射面;20、發光器件;2、框架;21、凸起;3、反射片;4、支撐件;41、容置空間;42、第一支板;43、第二支板;5、支撐部;51、插槽。
具體實施方式
41.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技術技術方案的實施例進行詳細的描述。以下實施例僅用于更加清楚地說明本技術的技術方案,因此只作為示例,而不能以此來限制本技術的保護范圍。
42.需要注意的是,除非另有說明,本技術實施例使用的技術術語或者科學術語應當為本技術實施例所屬領域技術人員所理解的通常意義。
43.在本技術實施例的描述中,技術術語“中心”、“縱向”、“橫向”、“長度”、“寬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豎直”、“水平”、“頂”、“底”“內”、“外”、“順時針”、“逆時針”、“軸向”、“徑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技術實施例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技術實施例的限制。
44.此外,技術術語“第一”、“第二”等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或者隱含指明所指示的技術特征的數量。在本技術實施例的描述中,“多個”的含義是兩個以上,除非另有明確具體的限定。
45.在本技術實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確的規定和限定,技術術語“安裝”、“相連”、“連接”、“固定”等術語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成一體;也可以是機械連接,也可以是電連接;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可以是兩個元件內部的連通或兩個元件的相互作用關系。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根據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技術實施例中的具體含義。
46.在本技術實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確的規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觸,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過中間媒介間接接觸。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僅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僅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47.背光模組為液晶顯示器面板的關鍵零組件之一,其能夠供應充足的亮度與分布均勻的光源,使其能正常顯示影像。隨著液晶顯示技術的不斷發展,液晶顯示裝置的應用領域不斷擴寬。背光模組為液晶顯示裝置提供光源,主要包括發光器件、反射組件等結構,反射組件具有較高的反射率用以反射發光器件發出的光線。
48.在相關技術中,為了獲得較高的反光效率和反光均勻性,反射結構通常由具有優
良反射率的材料加工成的多個反射杯組成。發明人注意到,在高溫等環境溫度變化較大的應用場景中,反射結構的溫度的變化會導致結構發生漲縮,受力發生改變,從而導致反射結構發生榻縮或四周翹曲等變形,這會降低反射結構反光的均勻性,影響反射結構的光學效果。
49.為了緩解反射結構變形的問題,申請人研究發現,可以在反射結構上設置支撐結構來支撐反射結構的變形。具體為在反射結構中易發生變形的部位增設具有支撐作用的連接部,連接部連接于支撐體增大了支撐體與反射結構的連接面積,使得支撐體能夠對反射結構進行更好的支撐,以緩解反射結構的變形,提高反射結構反光的均勻性。
50.基于以上考慮,為了解決反射結構因發生變形導致的反光不均勻、光學效果差等問題,發明人經過深入研究,設計了一種反射組件,在形成反射組件的反射罩的周邊區域增設連接部,通過將連接部粘接固定于支撐體,增大了反射組件與支撐體的粘接面積,加強了反射罩的周邊區域與支撐體的連接強度,從而加強了周邊區的結構強度,減小了周邊區在高溫等環境下的變形的可能,有利于提高該反射組件反射的均勻性。
51.本技術實施例公開的反射組件可以但不限用于背光模組,還可以用于矩陣式車燈等發光設備中,這樣,有利于提高發光設備發光的均勻性,提高發光設備的光學效果。
52.下面對本技術具體實施方式所提供的反射組件、背光模組、顯示模組及顯示裝置的技術方案進行進一步說明。
53.本技術的一些實施例提供一種反射組件,如圖1所示,該反射組件包括反射罩1,反射罩1包括主體區和周邊區,周邊區圍繞主體區分布,主體區包括呈陣列分布的多個主體反射單元12,周邊區包括環繞主體區分布的多個邊緣反射單元13,反射罩1包括用于反射光線的反射面;主體反射單元12包括第一反射杯121;如圖2和圖3所示,邊緣反射單元13包括第二反射杯131和連接于相鄰第二反射杯131之間的連接部14,連接部14背向反射面的一側表面為具有預設面積s的平面,邊緣反射單元13通過平面粘接固定于支撐體10。
54.反射罩1是指反射組件中用于反射光線的結構件,其上包括反射面,反射面用于反射光線。在本技術的一些實施例中,反射罩1采用由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形成的納米反射板制成。納米反射板通過pet基材采用發泡工藝制成,需要pet基材在高壓氣體槽中進行48小時的氣體吸收工藝。獲得的納米反射板未使用有害原料,表面具有高平滑性,顏色為白色,不透明,厚度0.5mm,納米反射板的總反射率為100.4%,漫反射率為94.7%,鏡面反射率為5.7%,對發光二極管光源的各波長的反射能力均具有良好的均一性。納米反射板符合發泡材料ul94-hbf燃燒標準,其拉伸強度為7.2mpa,撕裂強度為1060n/cm,彎曲強度6.3mpa,在30℃-70℃的溫度范圍中,平均線性膨脹系數為4.7*10-5
℃-1
,納米反射板能夠經由裁切、沖壓、彎曲、加熱等方式進行二次加工??蛇x地,納米反射板經過二次加工后形成的反射罩1的厚度為0.2mm,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反射罩1的具體厚度。
55.主體區和周邊區均為反射罩1上的區域,周邊區圍繞布置于主體區的周邊。主體區中的多個主體反射單元12呈陣列分布便于使該反射罩1的結構呈均勻布置,從而能夠使主體區對發光器件20發出的光線進行均勻反射,有利于提高該反射罩1的光學效果。主體反射單元12中的第一反射杯121由納米反射板經過二次加工成型,在一些實施例中,二次加工采用熱壓吸塑工藝,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采用合適的二次加工工藝將納米反射
板加工成第一反射杯121并形成主體反射單元12。
56.連接部14是指邊緣反射單元13中的結構部件,其連接于邊緣反射單元13中相鄰的第二反射杯131之間。連接部14通過在背向反射面的一側表面設置用于與支撐體10粘接固定的平面,增大了邊緣反射單元13與支撐體10的粘接固定面積,增強了該反射罩1的周邊區與與支撐體10的連接強度,從而加強了周邊區的結構強度,減小了周邊區在高溫等環境下發生翹曲等變形的可能,有利于該反射組件反射的均勻性,從而提高該反射組件的光學效果。本領域技術人員可通過高溫信賴性實驗對該反射組件的變形進行驗證,對經過高溫信賴性實驗后的反射組件進行拆解,觀察其是否發生榻縮、翹曲等變形;還可以通過光學檢測設備對反射罩1反射的光線的亮度變化進行測試。
57.邊緣反射單元13中的連接部14和第二反射杯131也是由納米反射板經過二次加工成型,在一些實施例中,二次加工采用熱壓吸塑工藝,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采用合適的二次加工工藝將納米反射板加工成連接部14和第二反射杯131并形成邊緣反射單元13。
58.在本技術的一些實施例中,主體區中的主體反射單元12和周邊區的邊緣反射單元13為一體成型結構,使得反射罩1為整體結構,不僅有利于提高反射罩1的整體結構強度,還有利于提高反射罩1的制造方便性,有利于提高生產效率。
59.在本技術的一些實施例中,如圖3所示,第一反射杯121包括相互連接的第一反射底1211和第一反射壁1212,第一反射底1211和第一反射壁1212圍成第一反射空間1213,第一反射底1211和第一反射壁1212朝向第一反射空間1213的表面形成第一反射面1214,第一反射底1211朝向支撐體10的表面作為具有預設面積s1的第一粘接面粘接固定于支撐體10。
60.第一反射底1211和第一反射壁1212是指用于形成第一反射杯121的結構,兩者相互連接形成具有敞口的杯狀的第一反射杯121。第一反射空間1213是指第一反射杯121中能夠容置發光器件20的空間,其由第一反射底1211和第一反射壁1212圍成,第一反射底1211和第一反射壁1212朝向第一反射空間1213的表面形成第一反射面1214,第一反射面1214為反射面的一部分,用于反射發光器件20發出的光線。
61.第一反射底1211朝向支撐體10的表面作為第一粘接面粘接固定于支撐體10,使得支撐體10能夠通過第一反射底1211對第一反射杯121進行支撐,有利于維持反射罩1主體區的結構穩定。
62.在本技術的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反射底1211設有第一安裝孔12111,發光器件20通過第一安裝孔12111伸入第一反射空間1213,使得發光器件20發出的光線能夠被第一反射空間1213中的第一反射面1214反射??蛇x地,發光器件20連接于支撐體10靠近第一反射杯121的側面上,使得第一反射杯121連接于支撐體10上時,反光器件能夠伸入第一反射空間1213中。
63.在本技術的一些實施例中,第二反射杯131包括相互連接的第二反射底1311和第二反射壁1312,第二反射底1311和第二反射壁1312圍成第二反射空間1313,第二反射底1311和第二反射壁1312朝向第二反射空間1313的表面形成第二反射面1314,第二反射底1311朝向支撐體10的表面作為具有預設面積s2的第二粘接面粘接固定于支撐體10。
64.第二反射底1311和第二反射壁1312是指用于形成第二反射杯131的結構,兩者相互連接形成具有敞口的杯狀的第二反射杯131。第二反射空間1313是指第二反射杯131中能
夠容置發光器件20的空間,其由第二反射底1311和第二反射壁1312圍成,第二反射底1311和第二反射壁1312朝向第二反射空間1313的表面形成第二反射面1314,第二反射面1314為反射面的一部分,用于反射發光器件20發出的光線。
65.第二反射底1311朝向支撐體10的表面作為第二粘接面粘接固定于支撐體10,使得支撐體10能夠通過第二反射底1311對第二反射杯131進行支撐,有利于維持反射罩1周邊區的結構穩定。
66.在本技術的一些實施例中,第二反射底1311設有第二安裝孔13111,發光器件20通過第二安裝孔13111伸入第二反射空間1313,使得發光器件20發出的光線能夠被第二反射空間1313中的第二反射面1314反射??蛇x地,發光器件20連接于支撐體10靠近第二反射杯131的側面上,使得第二反射杯131連接于支撐體10上時,反光器件能夠伸入第二反射空間1313中。
67.在本技術的一些實施例中,邊緣反射單元13與支撐體10粘接面積m1=x*s+y*s2,且m1/y≥s1,其中,x為邊緣反射單元13中平面的數量,y為邊緣反射單元13中第二反射杯131的數量。
68.通過上述技術方案,使得均分至每個第二反射杯131上用于與支撐體10粘接的面積大于等于每個第一反射杯121上用于與支撐體10粘接的面積,使得邊緣反射單元13與支撐體10的粘接強度大于等于主體反射單元12與支撐體10的粘接強度,有利于使反射罩1中的周邊區與支撐體10的連接強度大于等于主體區的連接強度,能夠有效減小周邊區在高溫等環境下發生翹曲等變形的可能,有利于該反射組件反射的均勻性,從而提高該反射組件的光學效果。
69.在本技術的一些實施例中,邊緣反射單元13包括第一子單元和第二子單元,第一子單元位于反射組件的四個頂角處,第二子單元在兩個第一子單元之間成行或成列排列;第一子單元在支撐體10上的投影面積為第二子單元在支撐體10上的投影面積的兩倍,第二子單元在支撐體10上的投影面積為主體反射單元12在支撐體10上的投影面積的兩倍。
70.第一子單元和第二子單元均沿著主體反射單元12的周邊分布,使得主體反射單元12被邊緣反射單元13圍繞。第一子單元位于反射組件的四個頂角處,第二子單元在兩個第一子單元之間成行或成列排列,是指第一子單元布置于相交的第二子單元行和第二子單元列的交接處。
71.第一子單元在支撐體10上的投影面積為第二子單元在支撐體10上的投影面積的兩倍,是指第一子單元由兩個相鄰的第二子單元形成,便于邊緣反射單元13在反射罩1的周邊布置。
72.在本技術的一些實施例中,主體反射單元12包括一個第一反射杯121,且第一反射杯121在支撐體10上的投影面積與第二反射杯131在支撐體10上的投影面積相等;第二子單元在支撐體10上的投影面積為主體反射單元12在支撐體10上的投影面積的兩倍,是指第二子單元包括兩個第二反射杯131,兩個第二反射杯131之間通過連接部14主體反射單元12連接,使得兩個第二反射杯131組成一個第二子單元整體;第一子單元在支撐體10上的投影面積為第二子單元在支撐體10上的投影面積的兩倍,是指第一子單元包括四個呈陣列分布的第二反射杯131,任意相鄰兩個第二反射杯131之間均通過連接部14連接,使得四個第二反射杯131組成一個第一子單元整體。上述布置方式,有利于使反射罩1中的第一反射杯121和
第二反射杯131成行或成列排列,便于反射罩1的結構布置。
73.在本技術的一些實施例中,連接部14朝向反射面的一側表面上設有用于反射光線的補償反射面141,補償反射面141的面積為a1,第二反射壁1312上的第二反射面1314的面積為a2,a1≥a2/5。
74.補償反射面141為連接部14的結構表面,其朝向反射面并組成反射面的一部分,用于反射發光器件20發出的光線,使得連接部14能夠反射發光器件20發出的光線,有利于提高反射罩1的反射效率。在本技術的一些實施例中,通過設置a1≥a2/5,有效增大了連接部14中補償反射面141的反射面積,增強了連接部14的反射效果。
75.在本技術的一些實施例中,補償反射面141與第二反射底1311上的第二反射面1314的夾角為b1,第二反射壁1312上的第二反射面1314與第二反射底1311上的第二反射面1314的夾角為b2,90
°
≤b1=b2≤120
°
。
76.通過上述設置,使得補償反射面141與第二反射底1311的夾角b1和第二反射壁1312與第二反射底1311的夾角b2相等,連接部14和第二反射壁1312的反光角度相同,有利于提高邊緣反射單元13中的反射面的反光的均勻性。b1和b2的角度范圍處于90
°?
120
°
,有利于增大第二反射底1311與支撐體10的粘接面積,提高邊緣反射單元13與支撐體10的連接強度。
77.在本技術的一些實施例中,該反射組件還包括圍繞反射罩1的框架2,框架2上設有凸起21,凸起21配置為伸向反射罩1,凸起21將第二反射杯131按壓于支撐體10上。
78.框架2是指圍繞并連接于反射罩1外沿的結構,框架2連接于支撐體10上,將反射罩1外沿與框架2連接。凸起21是指從框架2上伸出的結構,其伸向反射罩1的邊沿,框架2利用凸起21將第二反射杯131的邊沿按壓于支撐體10上,能夠減緩第二反射杯131的邊沿發生翹曲等變形??蛇x地,凸起21上設有倒角,能夠減小凸起21在與反射罩1配合時劃傷的概率。
79.凸起21和框架2可以采用pet材料、聚碳酸酯材料中的至少一種制成,也可以采用其他硬度偏大的材料制成,凸起21和框架2的材料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選擇。凸起21和框架2可以采用3d打印的方式制成,也可以采用或模具成型的方式制成,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凸起21和框架2的制造方法。
80.在本技術的一些實施例中,框架2上設有多個凸起21,多個凸起21沿框架2等間隔均勻設置,使得凸起21對第二反射杯131的作用力沿反射罩1的邊沿均勻分布,有利于防止反射罩1的邊沿因作用力分布不均而發生變形??蛇x地,凸起21在支撐體10上的投影形狀可以為弧形、方形或梯形中的至少一種,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選擇。
81.可選的,第二反射杯131靠近框架2的邊沿設有開口,框架2的凸起21按壓于的開口的邊沿,開口的設置便于凸起21按壓于第二反射杯131的邊沿??蛇x地,第二反射杯131的開口上按壓的卡扣數量可以為一個、兩個或多個,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選擇每個第二反射杯131的開口上按壓的卡扣數量。
82.在本技術的一些實施例中,該反射組件還包括用于反射光線的反射片3,反射片3連接于框架2遠離支撐體10的側面。
83.反射片3為具有優良反射率的片狀結構,其貼于框架2上,發光器件20發出的光照射于反射片3時,能夠被反射片3反射,使得反射片3能夠對邊緣反射單元13反射的發光器件20的光進行補償,有利于提高該反射組件的反光效率,使反射組件的邊沿反光強度盡量與
內部反光強度一致,有利于提高該反射組件反光的均勻性。
84.在本技術的一些實施例中,凸起21在支撐體10上的投影與第二安裝孔13111在支撐體10上的投影相離,能夠防止凸起21遮擋第二安裝孔13111,減小了凸起21與第二安裝孔13111中的發光器件20發生干涉的可能。
85.在本技術的一些實施例中,主體反射單元12通過支撐部5連接于相鄰的主體反射單元12或邊緣反射單元13,反射組件還包括支撐件4,支撐件4連接于支撐體10,支撐件4形成多個容置空間41,主體反射單元12和邊緣反射單元13均置于容置空間41,支撐件4支撐于支撐部5。
86.支撐部5是指位于主體反射單元12與相鄰的主體反射單元12或相鄰的邊緣反射單元13之間的結構。支撐件4是指連接于支撐體10上的結構,其上形成有多個容置空間41,主體反射單元12和邊緣反射單元13置于容置空間41中時,支撐件4連接于支撐部5,實現對反射罩1的支撐,加強了反射罩1中部區域與支撐體10的連接強度,從而加強了反射罩1的結構強度,減小了反射罩1中部區域在高溫等環境下發生榻縮等變形的可能,有利于提高該反射組件反射的均勻性。
87.在本技術的一些實施例中,如圖4所示,支撐件4包括多個間隔設置的第一支板42和多個間隔設置的第二支板43,第一支板42和第二支板43相互連接圍成容置空間41??蛇x地,第一支板42的延伸方向為與支撐體10垂直的方向,多個第一支板42相互平行設置,多個第二支板43相互平行設置,第二支板43垂直連接于第一支板42,使得容置空間41呈長方體結構,且多個容置空間41呈陣列分布,便于呈陣列分布的主體反射單元12和邊緣反射單元13安裝于容置空間41中。
88.可選地,如圖5所示,支撐件4和框架2可以為一體成型結構,可以通過模具成型的一體成型工藝制成,使得該反射組件的制造方便,有利于提高該反射組件的制造效率。
89.可選地,第一支板42和第二支板43的厚度范圍設置為0.2mm-0.6mm,以使支撐件4對反射罩1具有良好的支撐效果。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支板42和第二支板43的厚度均設置為0.4mm,支撐件4對反射罩1具有良好的支撐效果。
90.在本技術的一些實施例中,支撐部5設有插槽51,插槽51與第一支板42和第二支板43對應設置,第一支板42和第二支板43插接于插槽51。
91.插槽51與第一支板42和第二支板43對應設置使得多個第一支板42和多個第二支板43均通過插接于插槽51,實現與支撐部5的連接。插槽51的寬度范圍設置為0.2mm-0.6mm,以使插槽51能夠與第一支板42和第二支板43匹配。當第一支板42和第二支板43的厚度均設置為0.4mm時,插槽51的寬度為0.4mm,插槽51能夠與第一支板42和第二支板43配合連接。
92.可選地,第一支板42和第二支板43靠近支撐部5的部分設有倒角,便于第一支板42和第二支板43順暢插入插槽51中。在一些實施例中,插槽51設置為v形槽,v形槽的開口朝向支撐件4設置,使得第一支板42和第二支板43能夠順暢插入插槽51中。
93.本技術的一些實施例還提供一種背光模組,該背光模組包括發光器件20、支撐體10和前述技術方案所提供的反射組件,反射罩1和發光器件20均連接于支撐體10,發光器件20設置于反射罩1中,發光器件20發出的光線能夠經過反射罩1的反射后向外發射。
94.由于該背光模組包括前述技術方案所提供的反射組件,該背光模組發出的光線具有較高的均勻性。
95.本技術的一些實施例還提供一種顯示模組,該顯示模組包括前述技術方案所提供的背光模組。由于該顯示模組包括前述技術方案所提供的背光模組,該顯示模組的顯示效果較為均勻。
96.本技術的一些實施例還提供一種顯示裝置,該顯示裝置包括前述技術方案所提供的顯示模組。由于該顯示裝置包括前述技術方案所提供的顯示模組,該顯示裝置的顯示效果較為均勻,有利于提高用戶的使用體驗。
97.最后應說明的是:以上各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技術的技術方案,而非對其限制;盡管參照前述各實施例對本技術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而這些修改或者替換,并不使相應技術方案的本質脫離本技術各實施例技術方案的范圍,其均應涵蓋在本技術的權利要求和說明書的范圍當中。尤其是,只要不存在結構沖突,各個實施例中所提到的各項技術特征均可以任意方式組合起來。本技術并不局限于文中公開的特定實施例,而是包括落入權利要求的范圍內的所有技術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