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刷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30742209發布日期:2022-07-13 06:19來源:國知局
牙刷的制作方法

1.本實用新型涉及牙刷。
2.本技術基于在2020年12月24日于日本技術的日本特愿2020-214445號來主張優先權,在此引用其內容。


背景技術:

3.已知當長期使用牙刷時,會發生毛前端擴展的毛分叉,牙刷本來所具有的清掃效果降低。
4.針對毛分叉,公開了一種牙刷,該牙刷通過使用聚酯刷毛來確保毛分叉耐久性,在容易引起手柄體的毛折斷的開口周緣部使用軟質樹脂,從而提高毛折斷耐久性(例如,專利文獻1)。
5.然而,在上述現有技術中,需要使用特定材質的刷毛,存在刷毛的材質缺乏通用性這樣的問題。
6.另外,公開了通過規定扁平線的打入深度來提高毛分叉的耐久性的文獻(例如,專利文獻2)。
7.現有技術文獻
8.專利文獻
9.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7-6937號公報
10.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18-183275號公報


技術實現要素:

11.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課題
12.然而,在刷毛之間存在超過刷毛材料屈服點的空間的情況下,有時刷毛會過度移動而產生毛分叉。
13.本實用新型是考慮以上問題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夠將刷毛的移動抑制在刷毛材料的屈服點以下的牙刷。
14.用于解決課題的技術方案
15.根據本實用新型的第一方案,提供一種牙刷,其特征在于,具備:頭部,該頭部具有植毛面;以及手柄部,該手柄部與所述頭部連接,所述頭部在從與所述植毛面相對的正面側觀察的正面視角中在所述植毛區域具備以單一的毛束設置成獨立的面狀的多個植毛部,多個所述植毛部的總面積相對于由多個所述植毛部的最外輪廓連接而成的輪廓所包圍的植毛區域的面積的比例為70%以上且99%以下,多個所述植毛部具有隔著呈線狀延伸且寬度為1mm以下的間隙相對而設的相向植毛部,所述相向植毛部的總面積相對于多個所述植毛部的總面積的比例為70%以上,由所述相向植毛部的最外輪廓連接而成的輪廓所包圍的區域中的最大區域的面積為50mm2以上,所述植毛面的每單位面積的植毛根數為20根/mm2以上且80根/mm2以下。
16.另外,在上述本實用新型的一方案的牙刷中,其特征在于,多個所述植毛部具有最小寬度為3mm以上且面積為5mm2以上的第一植毛部和最小寬度小于3mm且面積小于15mm2并在所述正面視角中呈矩形狀的第二植毛部。
17.另外,在上述本實用新型的一方案的牙刷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植毛部在所述頭部的長軸方向上配置有多個。
18.另外,在上述本實用新型的一方案的牙刷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植毛部的長邊與所述第一植毛部相對。
19.另外,在上述本實用新型的一方案的牙刷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植毛部和所述第二植毛部在所述長軸方向上交替排列。
20.另外,在上述本實用新型的一方案的牙刷中,其特征在于,具有最小寬度小于3mm、面積為5mm2以上且30mm2以下的第三植毛部,所述第三植毛部的邊長最長的邊與所述第一植毛部相對。
21.另外,在上述本實用新型的一方案的牙刷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植毛部在沿著所述長軸方向的方向上延伸,并在與所述植毛面平行且與所述長軸方向正交的寬度方向的最外側,與所述第一植毛部和所述第二植毛部的至少一方相對配置。
22.另外,在上述本實用新型的一方案的牙刷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植毛部的至少一個的至少一邊朝向所述頭部的外周彎曲成凸狀。
23.實用新型效果
24.在本實用新型中,能夠將刷毛的移動抑制在刷毛材料的屈服點以下。
附圖說明
25.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第一實施方式的牙刷1的局部主視圖。
26.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第二實施方式的牙刷1的局部主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27.以下,參照圖1及圖2對本實用新型的牙刷的實施方式進行說明。
28.此外,以下的實施方式表示本實用新型的一方案,并不限定本實用新型,能夠在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思想的范圍內任意地變更。另外,在以下的附圖中,為了容易理解各結構,使各構造中的比例尺、數量等與實際的構造不同。
29.[牙刷的第一實施方式]
[0030]
圖1是第一實施方式的牙刷1的局部主視圖。
[0031]
牙刷1具有:頭部3,該頭部3具有植毛面2;以及手柄部4,該手柄部4與頭部3連接。頭部3在正面側具有植毛面2。頭部3位于手柄部4的長軸方向(圖1中為左右方向)的頂端側。
[0032]
在以下的說明中,將與植毛面2平行且與長軸方向正交的方向(圖1中為上下方向)作為短軸方向進行說明。在短軸方向中,將圖1中的上側作為寬度方向一側,將圖1中的下側作為寬度方向另一側。另外,將與植毛面2相對的一側作為正面側,將與正面側相反的一側作為背面側而適當地進行說明。關于長軸方向,將相對于手柄部4配置頭部3的一側作為頂端側,將配置手柄部4的一側作為后端側。
[0033]
頭部3在從正面側觀察的正面視角中在長軸方向上延伸,作為一例,為長圓形狀。
頭部3的正面視角形狀并不限定于長圓形狀,能夠選擇橢圓形狀、矩形狀等任意的形狀。頭部3在植毛面2具有多個植毛部10。植毛部10以單一的毛束設置成獨立的面狀。植毛部10具有多個第一植毛部a1、a2、a3,多個第二植毛部b1、b2、b3以及多個第三植毛部c1、c2。
[0034]
第一植毛部a1、a2、a3在短軸方向的中央位置沿長軸方向排列配置。第一植毛部a1、a2、a3主要將牙面等平滑部位作為清掃對象。第一植毛部a1、a2、a3出于如下目的而設置:維持刷掃性,并且將刷毛的移動抑制在刷毛材料的屈服點以下,提高毛分叉耐久性。第一植毛部a1、a2、a3分別是最小寬度為3mm以上、面積為5mm2以上、且在正面視角中沿短軸方向延伸的矩形狀。第一植毛部a1、a2、a3的面積分別更優選為20mm2以上。
[0035]
第二植毛部b1、b2、b3分別是最小寬度小于3mm、面積小于15mm2、且在正面視角中沿短軸方向延伸的矩形狀。第二植毛部b1、b2、b3主要將牙間作為清掃對象。第二植毛部b1、b2、b3出于如下目的而設置:向牙間的插入性優異,提高向牙間所含的牙列的貼合性,并且將刷毛的移動抑制在刷毛材料的屈服點以下,提高毛分叉耐久性。從向牙列的貼合性的觀點出發,更優選第二植毛部b1、b2、b3的面積分別為10mm2以下。第二植毛部b1、b2、b3分別在短軸方向的中央位置沿長軸方向排列配置。第一植毛部a1、a2、a3和第二植毛部b1、b2、b3依次在長軸方向上交替排列。
[0036]
第三植毛部c1、c2主要以牙頸部為清掃對象。對于第三植毛部c1、c2而言,向牙頸部的插入性優異,能夠提高向牙列的貼合性,并且能夠將刷毛的移動抑制在刷毛材料的屈服點以下,提高毛分叉耐久性。第三植毛部c1、c2各自的最小寬度小于3mm、面積為5mm2以上且30mm2以下。第三植毛部c1、c2的面積分別更優選為10mm2以上且20mm2以下。第三植毛部c1、c2分別是向頭部3的短軸方向的外側彎曲成凸狀且沿著長軸方向延伸的兩條曲線在長軸方向上相連的形狀。第三植毛部c1、c2配置在短軸方向的最外側。
[0037]
在長軸方向上位于最頂端側的第一植毛部a1隔著間隙51與第二植毛部b1相對。間隙51的寬度為1mm以下且在短軸方向上呈直線狀延伸。第一植毛部a1的四個角部分別被加工成r角。
[0038]
第一植毛部a2配置在第二植毛部b1的長軸方向的后端側。第一植毛部a2隔著間隙52在長軸方向上與第二植毛部b1相對。即,第二植毛部b1的長邊隔著間隙52與第一植毛部a2相對。間隙52的寬度為1mm以下(作為一例為0.4mm)并在短軸方向上呈直線狀延伸。
[0039]
在第一植毛部a2的長軸方向的后端側配置有第二植毛部b2。第一植毛部a2隔著間隙53在長軸方向上與第二植毛部b2相對。即,第二植毛部b2的長邊隔著間隙53與第一植毛部a2相對。間隙53的寬度為1mm以下(作為一例為0.4mm)并在短軸方向上呈直線狀延伸。
[0040]
第一植毛部a2的至少一邊朝向頭部3的外周彎曲成凸狀。第一植毛部a2的短軸方向的兩側的邊朝向頭部3的短軸方向的外周彎曲成凸狀。第一植毛部a2隔著間隙58在短軸方向的一側與第三植毛部c1相對。間隙58的寬度為1mm以下(作為一例為0.4mm)并以朝向頭部3的短軸方向的外側彎曲成凸狀的曲線狀沿著長軸方向延伸。第一植毛部a2隔著間隙59在短軸方向的另一側與第三植毛部c2相對。間隙59的寬度為1mm以下(作為一例為0.4mm)并以朝向頭部3的短軸方向的外側彎曲成凸狀的曲線狀沿著長軸方向延伸。
[0041]
因此,第一植毛部a2隔著間隙52、53在長軸方向上與第二植毛部b1、b2相對,隔著間隙58、59在長軸方向上與第三植毛部c1、c2相對。
[0042]
第一植毛部a3配置在第二植毛部b2的長軸方向的后端側。第一植毛部a3隔著間隙
54在長軸方向上與第二植毛部b2相對。即,第二植毛部b2的長邊隔著間隙54與第一植毛部a3相對。間隙54的寬度為1mm以下(作為一例為0.4mm)并在短軸方向上呈直線狀延伸。
[0043]
在第一植毛部a3的長軸方向的后端側配置有第二植毛部b3。第一植毛部a3隔著間隙55在長軸方向上與第二植毛部b3相對。即,第二植毛部b3的長邊隔著間隙55與第一植毛部a3相對。間隙55的寬度為1mm以下(作為一例為0.4mm)并在短軸方向上呈直線狀延伸。
[0044]
第一植毛部a3的至少一邊朝向頭部3的外周彎曲成凸狀。第一植毛部a3的短軸方向的兩側的邊朝向頭部3的短軸方向的外周彎曲成凸狀。第一植毛部a3隔著間隙62在短軸方向的一側與第三植毛部c1相對。間隙62的寬度為1mm以下(作為一例為0.4mm)并呈朝向頭部3的短軸方向的外側彎曲成凸狀的曲線狀沿著長軸方向延伸。第一植毛部a3隔著間隙63在短軸方向的另一側與第三植毛部c2相對。間隙63的寬度為1mm以下(作為一例為0.4mm)并以朝向頭部3的短軸方向的外側彎曲成凸狀的曲線狀沿著長軸方向延伸。
[0045]
因此,第一植毛部a3隔著間隙54、55在長軸方向上與第二植毛部b2、b3相對,隔著間隙62、63在長軸方向上與第三植毛部c1、c2相對。
[0046]
第三植毛部c1從長軸方向的頂端側依次分別在短軸方向上與第二植毛部b1、第一植毛部a2、第二植毛部b2、第一植毛部a3及第二植毛部b3相對。更詳細而言,第三植毛部c1在長軸方向的頂端,隔著間隙56在短軸方向上與第二植毛部b1相對。間隙56的寬度為1mm以下(作為一例為0.4mm)并在長軸方向上呈直線狀延伸。
[0047]
第三植毛部c1相比于第二植毛部b1位于長軸方向的后端側,隔著間隙58在短軸方向上與第一植毛部a2相對。第三植毛部c1相比于第一植毛部a2位于長軸方向的后端側,隔著間隙60在短軸方向上與第二植毛部b2相對。間隙60的寬度為1mm以下(作為一例為0.4mm)并在長軸方向上呈直線狀延伸。第三植毛部c1相比于第二植毛部b2位于長軸方向的后端側,隔著間隙62在短軸方向上與第一植毛部a3相對。第三植毛部c1相比于第一植毛部a3位于長軸方向的后端側,隔著間隙64在短軸方向上與第二植毛部b3相對。間隙64的寬度為1mm以下(作為一例為0.4mm)并在長軸方向上呈直線狀延伸。
[0048]
第三植毛部c2從長軸方向的頂端側依次分別在短軸方向上與第二植毛部b1、第一植毛部a2、第二植毛部b2、第一植毛部a3及第二植毛部b3相對。更詳細而言,第三植毛部c2在長軸方向的頂端,隔著間隙57在短軸方向上與第二植毛部b1相對。間隙57的寬度為1mm以下(作為一例為0.4mm)并在長軸方向上呈直線狀延伸。
[0049]
第三植毛部c2相比于第二植毛部b1位于長軸方向的后端側,隔著間隙59在短軸方向上與第一植毛部a2相對。第三植毛部c2相比于第一植毛部a2位于長軸方向的后端側,隔著間隙61在短軸方向上與第二植毛部b2相對。間隙61的寬度為1mm以下(作為一例為0.4mm)并在長軸方向上呈直線狀延伸。第三植毛部c2相比于第二植毛部b2位于長軸方向的后端側,隔著間隙63在短軸方向上與第一植毛部a3相對。第三植毛部c2相比于第一植毛部a3位于長軸方向的后端側,隔著間隙65在短軸方向上與第二植毛部b3相對。間隙65的寬度為1mm以下(作為一例為0.4mm)并在長軸方向上呈直線狀延伸。
[0050]
因此,第三植毛部c1及第三植毛部c2的比與第二植毛部b1、第二植毛部b2及第二植毛部b3相對的邊更長的邊(曲線)分別與第一植毛部a2及第一植毛部a3相對。
[0051]
如上所述,構成植毛部10的第一植毛部a1、a2、a3、第二植毛部b1、b2、b3及第三植毛部c1、c2全部構成為隔著寬度1mm以下的間隙51~65中的至少一個與其他植毛部10的至
少一個相對的相向植毛部。即,在本實施方式中,相向植毛部的總面積是植毛部10的總面積。因此,在本實施方式中,包含由相向植毛部的最外輪廓連接而成的輪廓所包圍的間隙51~65在內的植毛面2的相向植毛區域的總面積,成為由相向植毛部的最外輪廓連接而成的輪廓所包圍的區域中最大區域的面積。此外,通過在第一植毛部a1、a2、a3、第二植毛部b1、b2、b3、第三植毛部c1、c2各自的植毛部間設置1mm以下的間隙,從而能夠使各植毛部的毛束獨立地明確上述作用,同時(由于間隙寬度狹窄),能夠維持植毛部整體的刷掃性,并且將刷毛的移動抑制在刷毛材料的屈服點以下,提高毛分叉耐久性。
[0052]
作為由相向植毛部的最外輪廓連接而成的輪廓所包圍的區域中的最大區域的面積,從提高毛分叉耐久性及提高向牙列的貼合性的觀點出發,優選為50mm2以上,更優選為100mm2以上,進一步優選為150mm2以上。
[0053]
在由相向植毛部的最外輪廓連接而成的輪廓所包圍的區域中的最大區域的面積小于50mm2的情況下,超過刷毛材料的屈服點而移動的刷毛的比例變大,毛分叉耐久性有可能降低。
[0054]
通過將由相向植毛部的最外輪廓連接而成的輪廓所包圍的區域中的最大區域的面積設為50mm2以上,能夠提高毛分叉耐久性。
[0055]
植毛部10的毛束面積的總和相對于植毛區域10a的總面積的比例(植毛密度)優選為70%以上且99%以下,更優選為80%以上且99%以下。在植毛部10總面積的比例小于70%的情況下,間隙所占的面積變大,超過刷毛材料屈服點的空間存在于刷毛間的可能性增加,毛分叉耐久性降低,并且向牙列的貼合性有可能降低。當植毛部10總面積的比例超過99%時,刷毛移動的空間過少,刷掃性有可能降低。通過將植毛部10總面積相對于包含由植毛部10的最外輪廓連接而成的輪廓所包圍的間隙51~65在內的面積的比例設為70%以上且99%以下,能夠維持刷掃性,并且將刷毛的移動抑制在刷毛材料的屈服點以下,提高毛分叉耐久性的同時提高牙列的貼合性。
[0056]
從提高毛分叉耐久性的觀點出發,相向植毛部的總面積相對于植毛部10總面積的比例優選為70%以上(在本實施方式中為100%)。
[0057]
在相向植毛部的總面積相對于植毛部10總面積的比例小于70%的情況下,超過刷毛材料的屈服點而移動的刷毛的比例變大,毛分叉耐久性有可能降低。
[0058]
通過將相向植毛部的總面積相對于植毛部10總面積的比例設為70%以上,能夠抑制超過刷毛材料的屈服點而移動的刷毛的比例,可以實現毛分叉耐久性的提高。
[0059]
當植毛部10中存在不屬于相向植毛部的非相向植毛部的情況下,優選將非相向植毛部的總面積相對于植毛部10總面積的比例設為10%以下。在存在多個非相向植毛部的情況下,從降低超過刷毛材料的屈服點而移動的刷毛的比例的觀點出發,優選分別分散配置而不集中。
[0060]
作為包含頭緣部的植毛面2的每單位面積的植毛根數,優選為20根/mm2以上且80根/mm2以下,更優選為25根/mm2以上且70根/mm2以下,進一步優選為30根/mm2以上且70根/mm2以下。
[0061]
在包含頭緣部的植毛面2的每單位面積的植毛根數小于20根/mm2的情況下,超過刷毛材料的屈服點而移動的刷毛的比例變大,毛分叉耐久性有可能降低。當包含頭緣部的植毛面2的每單位面積的植毛根數超過80根/mm2時,刷毛材料移動的空間變少,向牙列的貼
合性有可能降低。
[0062]
作為間隙51~65的寬度,如上所述,優選為1mm以下,更優選為0.8mm以下,進一步優選為0.5mm以下。
[0063]
通過將間隙51~65的寬度設為1mm以下,能夠減少超過刷毛材料屈服點的空間,提高毛分叉耐久性。
[0064]
作為構成第一植毛部a1、a2、a3、第二植毛部b1、b2、b3及第三植毛部c1、c2的毛束的刷毛,可列舉直毛或其直徑朝向毛前端逐漸變小的刷毛(錐形毛)、頂端分支毛、螺旋毛、異形截面刷毛等。從對矯正裝置周邊或牙頸部的清掃效果的觀點出發,構成毛束的刷毛優選為錐形毛。通過將刷毛設為錐形毛,能夠在確保刮取力的同時使毛前端也到達細小的部分而提高清掃效果。毛束的頂端形狀可列舉平切、山形、凸狀、凹狀等。通過將毛束的頂端形狀形成為山形或丘狀,能夠使毛前端到達細小的部分而提高清掃效果。
[0065]
上述毛束的刷毛的材質沒有特別限定,例如可列舉聚酰胺(例:6-12尼龍、6-10尼龍)、聚酯(例: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聚對苯二甲酸丙二醇酯)、聚烯烴(例:聚丙烯)、彈性體(例:烯烴系、苯乙烯系)等合成樹脂材料。另外,也可以將多個這些樹脂材料組合使用,例如也可以如芯鞘構造等那樣,在芯部和鞘部使用不同的樹脂材料。
[0066]
作為構成上述毛束的刷毛的刷毛直徑,例如設為4~7mil(1mil=1/1000inch=0.025mm)。如果為4mil以上,則確保能夠良好地清掃牙頸部的毛腰,如果為7mil以下,則能夠確??删徍蛯ρ例l等的刺激的柔軟性。另外,錐形毛的刷毛直徑是基部的直徑。
[0067]
手柄部4的材質沒有特別限定,例如優選使用聚丙烯(pp)樹脂、聚縮醛(pom)樹脂、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樹脂、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樹脂等。
[0068]
作為將第一植毛部a1、a2、a3、第二植毛部b1、b2、b3及第三植毛部c1、c2的毛束固定于植毛面2的方法,可利用將毛束下端的熔融部壓入并固定于成為頭部3的熔融樹脂中的熱熔接法(壓力-溫度-時間(ptt)法)、在對毛束的下端進行加熱而形成熔融塊后將熔融樹脂注入到模具內而成形頭部的模內成形法等。
[0069]
如上所述,在本實施方式的牙刷1中,能夠將刷毛的移動抑制在刷毛材料的屈服點以下而提高毛分叉耐久性,并且能夠提高向牙列的貼合性。
[0070]
[牙刷的第二實施方式]
[0071]
接著,參照圖2對牙刷1的第二實施方式進行說明。
[0072]
在該圖中,對與圖1所示的第一實施方式的構成要素相同的要素標注相同的附圖標記,并省略其說明。
[0073]
圖2是第二實施方式的牙刷1的局部主視圖。
[0074]
本實施方式的植毛部10具有第一植毛部a2、a3,第二植毛部b1、b3,第三植毛部c11、c12、c21、c22以及多個第四植毛部d。
[0075]
即,本實施方式的植毛部10與第一實施方式的不同之處在于,未設置有第一植毛部a1、第二植毛部b2,而設置有在長軸方向上分離的第三植毛部c11、c12、c21、c22及多個第四植毛部d。
[0076]
在本實施方式的植毛部10中,第一植毛部a2通過間隙66在短軸方向上被分割成兩部分,第一植毛部a3通過間隙67在短軸方向上被分割為兩部分。間隙66的寬度為1mm以下并
位于短軸方向的中央,并且在長軸方向上呈直線狀延伸而將第一植毛部a2分割成兩部分。間隙67的寬度為1mm以下并位于短軸方向的中央,并且在長軸方向上呈直線狀延伸而將第一植毛部a3分割成兩部分。
[0077]
本實施方式的植毛部10具有:第三植毛部c11,該第三植毛部c11隔著間隙58與第一植毛部a2的短軸方向的一側相對;第三植毛部c21,該第三植毛部c21隔著間隙59與第一植毛部a2的短軸方向的另一側相對;第三植毛部c12,該第三植毛部c12隔著間隙62與第一植毛部a3的短軸方向的一側相對;以及第三植毛部c2,該第三植毛部c2隔著間隙63與第一植毛部a3的短軸方向的另一側相對。
[0078]
第四植毛部d在正面視角中呈圓形。第四植毛部d在長軸方向上間隔地配置在第一植毛部a2與第一植毛部a3之間。第四植毛部d在短軸方向上相互間隔地配置為多個(在圖2中為7個)。
[0079]
其他結構與上述第一實施方式相同。
[0080]
在本實施方式中,在第一植毛部a2、a3與第四植毛部d之間,以及第三植毛部c11、c12、c21、c22與第四植毛部d之間未設置呈線狀延伸且寬度為1mm以下的間隙。因此,多個第四植毛部d不構成相向植毛部。因此,在本實施方式中,由構成相向植毛部的第一植毛部a2、第二植毛部b1及第三植毛部c11、c21的最外輪廓連接而成的輪廓所包圍的相向植毛區域10b的面積,和由構成相向植毛部的第一植毛部a3、第二植毛部b3及第三植毛部c12、c22的最外輪廓連接而成的輪廓所包圍的相向植毛區域10c的面積中的面積較大的一方的面積為50mm2以上。
[0081]
在本實施方式的牙刷1中,通過將相向植毛區域10b的面積和相向植毛區域10c的面積中的較大的一方的面積用作相向植毛區域的面積,并滿足在第一實施方式中說明的關系,由此能夠減少超過刷毛材料屈服點的空間,提高毛分叉耐久性,并且能夠提高牙列的貼合性。
[0082]
[實施例]
[0083]
以下,通過實施例更加明確本實用新型的效果。此外,本實用新型并不限定于以下的實施例,能夠在不變更其主旨的范圍內適當變更來實施。
[0084]
(實施例1~8、比較例1)
[0085]
在本實施例中,按照下述[表1]、[表2]、[表3]所示的規格,制作實施例1~8、比較例1的牙刷的樣品。
[0086]
各例的牙刷的各部位設為表1、表2所示的尺寸。刷毛以直徑6mil、pf80%進行調整,手柄部的樹脂使用pp樹脂。
[0087]
實施例1的樣品是上述第一實施方式中說明的具有植毛部的牙刷的樣品。實施例2~4的樣品是相對于實施例1的樣品,具有變更了間隙寬度的植毛部的牙刷的樣品。實施例5的樣品是相對于實施例3的樣品,具有在第一植毛部a2、a3的短軸方向的中央增設了沿長軸方向延伸的間隙并第一植毛部a2、a3分別在短軸方向上被分割成兩部分的植毛部的牙刷的樣品。實施例6的樣品是相對于實施例5的樣品,具有未設置第一植毛部a1的植毛部的牙刷的樣品。實施例7的樣品以上述第二實施方式中說明的具有植毛部的牙刷為樣品。實施例8的樣品是相對于實施例3的樣品,具有設置有第一植毛部a3、第二植毛部b2、b3及第二實施方式中說明的第三植毛部c12、c22的植毛部的牙刷的樣品。比較例1的樣品是相對于實施例
1的樣品,具有變更了間隙寬度的植毛部的牙刷的樣品。
[0088]
[評價方法]
[0089]
(1)牙刷的毛分叉耐久性
[0090]
[試驗方法]
[0091]
在10名專家組長期(3個月)使用牙刷后,測定使用前的毛束中的短軸方向的毛前端寬度l1和使用后的毛束中的短軸方向的毛前端寬度l2,由下式算出毛分叉率。
[0092]
毛分叉率(%)=(l2-l1)
×
100/l1
[0093]
《評價基準》
[0094]

(double circle mark):毛分叉率的平均值小于5%
[0095]
〇(circle mark):毛分叉率的平均值為6~10%
[0096]
×
(cross mark):毛分叉率的平均值超過10%
[0097]
(2)向牙列的貼合性
[0098]
[試驗方法]
[0099]
通過使用10名專家組的感官試驗進行評價。將1g市售的牙膏放置在各實施例、比較例所示的牙刷上,以下述評價基準評價進行3分鐘刷洗時的牙刷向牙列的貼合性。
[0100]
將10名專家組的平均分超過4.0分的牙刷判斷為
“◎”
,將平均分為3.0分以上且小于4.0分的牙刷判斷為
“○”
,將平均分小于3.0的牙刷判斷為
“×”
,牙刷向牙列的貼合性為



的牙刷判斷為在刷牙時能夠得到良好的向牙列的貼合性的牙刷。
[0101]
《評價基準》
[0102]
5分:非常能感覺到“向牙列的貼合性”。
[0103]
4分:相當能感覺到“向牙列的貼合性”。
[0104]
3分:能感覺到“向牙列的貼合性”。
[0105]
2分:稍微能感覺到“向牙列的貼合性”[0106]
1分:完全感覺不到“向牙列的貼合性”。
[0107]
[表1]
[0108][0109]
[表2]
[0110][0111]
[表3]
[0112][0113]
如[表1]、[表2]、[表3]所示,在多個植毛部總面積的比例為70%以上且99%以下、呈線狀延伸的間隙寬度為1mm以下、相向植毛部的總面積相對于多個植毛部總面積的比例為70%以上、由相向植毛部的最外輪廓連接而成的輪廓所包圍的面積為50mm2以上、植毛面的每單位面積的植毛根數為20根/mm2以上且80根/mm2以下的實施例1~8的樣品中,在“牙刷的毛分叉耐久性”、“向牙列的貼合性”這兩者中得到了良好的評價。
[0114]
另一方面,在不滿足多個植毛部總面積的比例為70%以上且99%以下,以及呈線狀延伸的間隙寬度為1mm以下的條件的比較例1的樣品中,在“牙刷的毛分叉耐久性”、“向牙列的貼合性”這兩者中均未得到良好的評價。
[0115]
另外,對于實施例2的樣品,在間隙寬度較小的實施例1的樣品中,“向牙列的貼合
性”的評價提高。而且,對于實施例3~4的樣品,在間隙寬度較小的實施例1~2的樣品中,“牙刷的毛分叉耐久性”的評價提高。
[0116]
相比于設置有非相向植毛部的正面視角圓形第四植毛部d代替相向植毛部的第二植毛部b2的實施例7的樣品,在具有第二植毛部b2的實施例6的樣品中,“向牙列的貼合性”的評價提高。
[0117]
以上,參照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優選的實施方式進行了說明,但本實用新型當然不限定于該例子。在上述的例子中示出的各構成部件的各形狀、組合等是一個例子,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主旨的范圍內能夠基于設計要求等進行各種變更。
[0118]
產業上的利用可能性
[0119]
本實用新型能夠應用于牙刷。
[0120]
符號說明
[0121]1…
牙刷、2

植毛面、3

頭部、4

手柄部、10

植毛部、10a

植毛區域、10b、10c

相向植毛區域、51~67

間隙、a1、a2、a3

第一植毛部、b1、b2、b3

第二植毛部、c1、c2

第三植毛部。
當前第1頁1 2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亚洲综合伊人久久综合性色_一个人免费视频播放的一_抽搐一进一出gif免费动态_BT天堂最新版在线www